泡 一 壺 好 茶
泡茶是一種生活美學,是茶與人,人與器物,人與美學及環境等種種情境的融合。品字有三個口,第一口觀其色,第二口聞其香,第三口喝其韻,小口喝茶才會喝到茶湯的精華。品茶、泡茶的環境蘊藏著許多人文氣息,可以純靜身心、愉悅心情,所以喝茶是豐盛的人文饗宴。而臺灣茶藝文化是結合閩粵的工夫茶和江南文人的風雅茶,融入結合而成。
如何泡出一壺不苦不澀、不危害健康的好茶,要注意泡茶四要素。
一、茶具
要確認喝茶人數以及要泡什麼樣的茶,再取用材質、大小合宜的茶壺。焙火輕度的茶葉取用瓷壺(青瓷、牙白瓷、白瓷、青花)來泡,會比使用陶壺來得香味清揚,茶湯色表現得更清澈。焙火中度以上的茶則取用陶壺、紫砂壺來泡,泡出的茶,喉韻佳,比較香濃、淳厚。此外,像喝黃茶就適合用玻璃杯,因為可以欣賞茶葉舒展漂動,又是另一種品茶樂趣。
二、茶量~茶葉要有舒展空間
泡茶時候不可以把茶葉塞到九分滿,以免茶葉沒有舒展空間,就無法將茶葉的香氣與滋味發揮出來。泡茶時所放置茶量可依下列情況來做考量。
1. 個人口味(濃、淡自己取捨)
2. 要沖泡幾次?(自己確認)
3. 以茶葉的外形膨鬆度或緊結度確認,外形膨鬆的茶葉量要多一些;茶葉愈細小、愈碎、愈嫩的茶葉用量也就較少些。
三、水溫
泡茶水溫可以依茶葉的外形緊結度和茶葉的特性加以變化運用,除了不發酵茶用低溫,或是特別用涼水泡的冷泡茶之外,泡茶水溫可分高溫、中溫、低溫,各有適用的茶種。綠茶類沖泡水溫不能太高,否則會破壞維他命C。焙火較重的鐵觀音及發酵稍重的凍頂、水仙,揉捻也較緊實,則需要高溫沖泡。茶葉的精細不同也適用不同的溫度,茶形緊結的溫度要高,細碎的茶葉要降低溫度。當然茶葉用量的多少,也會影響水溫的高低。
四、時間~無苦無澀不成茶?
在泡茶的過程中,器物、茶量、水溫雖然都確認好,但如果時間掌握不好,茶湯還是會苦澀。茶湯入口微苦而後會回甘,自然就好喝,但如果時間過久,苦澀味重,入口反而會對健康有所危害。所以泡茶的過程中,時間的掌握非常重要。
茶葉要『隨飲隨沖』,一般茶葉的沖泡約一分鐘左右,有些茶沖泡的時間更短就要將茶湯倒出。再回沖每泡的時間也不同。以文山包種茶為例,茶葉約放茶壺1/2~2/3壺,水溫約90℃,浸泡時間第一泡約50-60秒,讓茶葉充分舒展;第二泡則縮短10秒,以免太澀;往後每泡則順延10-20秒,才不會太淡;沖泡次數以個人口味而定。木柵鐵觀音茶葉約放1/4壺,水溫100℃以上,浸泡時間第一泡約1分10秒,第二泡要縮短時間約30秒,第三泡約40秒。
資料來源:茶道課程/潘淑貞老師